编者按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经济增长5%左右的预期目标。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交出一份怎样的“成绩单”?经济运行呈现哪些特点和亮点?中国经济时报策划推出“六问经济半年报——解盘年中经济亮点”系列报道,从经济如何向上、结构如何向优、动能如何向新、产业如何向绿、外贸如何向好、民生如何向暖六个维度,观察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之“量”、转型之“效”、发展之“质”。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周子勋
国家统计局7月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66053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指出,受美国单边关税政策扰动全球供应链等因素影响,我国二季度经济增速较一季度有所放缓,但仍实现了5%以上的增长,充分体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活力。上半年5.3%的增速不仅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也为完成今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实现“十四五”圆满收官提供了重要支撑。
呈现稳中向好趋势性特点
“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上半年中国经济顶住压力,延续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高级顾问专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原所长杨宜勇指出,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3%,较2024年同期增速小幅回升,呈现三大趋势性特点:一是新旧动能转换加速,二是需求结构再平衡,三是宏观风险进一步缓释。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副部长、研究员刘向东说,上半年经济形势延续去年四季度回升向好势头,呈现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趋势性特点。具体体现为生产增长较快、服务加速增长;消费形势明显转好;制造业投资平稳增长;贸易结构持续优化;核心CPI温和回升;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刘磊表示,上半年经济运行的亮点突出。首先,居民名义可支配收入和名义消费增速长期领先于名义GDP,上半年分别增长5.3%和5.2%,反映出中国经济动能持续转换,有利于经济的长期健康和稳定发展。其次,工业生产持续增长,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制造业增速保持强劲增长,体现了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的成果,也是中国经济动能转换的重要体现。再次,出口表现强劲,彰显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韧性和竞争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财政税收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李清彬指出,上半年居民收入实现了平稳增长,与稳中向好的经济运行态势、总体稳定的就业形势密不可分。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5.4%,比GDP实际增速快0.1个百分点,表明人民群众能够持续共享经济发展成果,获得感不断增强。
经济增量迈上新台阶
从经济增长的总量、增量、质量来看,中国经济运行透露出积极变化。
杨宜勇表示,二季度经济环比增长1.1%,表明经济内生动力增强。但6月PMI仍处于荣枯线边缘,显示出复苏基础需巩固。此外,全要素生产率(TFP)、贡献率不断提升,1—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4.97%,显示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红利持续释放,但需要关注中小企业盈利改善滞后的问题。
刘向东指出,上半年经济总量超过66万亿元,全年有望达到140万亿元左右;增量预计超过35万亿元,这一增量超过世界排名第三国家的经济总量,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同时,经济质量稳步提升,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高端化智能化产业快速发展,数字技术助力新产业(300832)新业态提质发展,展现出强大韧性和活力。
生产需求稳定增长
从生产端和需求端来看,经济运行稳中向好态势明显。
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5%,比一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0%,比一季度加快0.4个百分点;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48654亿元,同比增长2.8%。
在杨宜勇看来,生产端实现了三大突破,即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35.6%,智能制造装备占比接近50%;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36.2%,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份额持续扩大;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突破40%。需求端则实现了三个新的增长极,即银发经济规模延续去年发展势头,适老化产品增速超40%;县域消费增速连续超过城市增速;东盟占出口份额升至22%,RCEP利用率达85%。
刘向东表示,从生产端看,生产延续良好增势,工业向新、向绿发展势头强劲,以工业机器人和新能源汽车等为代表的产品高速增长;高技术服务业实现较快增长,特别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产指数保持两位数增长。从需求端看,内需总体呈稳步增长态势,投资继续扩大,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6%;市场销售增速回升,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形势较好;外需虽受到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但我国货物进出口持续增长,外需增长好于预期。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蔡之兵指出,从发展动力看,一方面,工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的较高增速是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也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动力。从发展主体看,民营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迸发,有力支撑我国经济平稳发展。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万劲波认为,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全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展现出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强大韧性和高技术制造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下半年仍需精准施策
杨宜勇指出,202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印证了“速度换挡、质量提升”的转型成效。下半年需要在稳预期、防风险、促创新上协同发力,尤其是要通过深化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活力,为“十四五”收官奠定坚实基础。
刘向东说,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仍需加力巩固,特别是受前期高基数和政策效果减弱影响,下半年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将会更加突出,要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及早出台一揽子接续政策,实施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促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政策协同发力,进一步做强国内大循环,推动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李志明认为,下半年的核心任务是将宏观政策的“水”精准引至企业经营的“田”中,把产业升级的“火”转化为稳定就业的“暖流”。通过政策落地增效、产业与教育深度耦合,在结构性阵痛中筑牢民生底线,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支撑。
在蔡之兵看来,下半年应该采取精准举措破除部分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障碍。一是进一步明确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具体内涵和操作思路,释放更为清晰和积极的信号,加快房地产行业高质量发展转型,为房地产投资提供更为强大的动力。二是进一步采取更为有力的促消费政策,从生育补贴、消费补贴、设备更新补贴、文旅活动开发等多方面同时着手,激发整个社会的消费活力。三是进一步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避免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形成“优质优价、高质高价”的竞争格局,破除“价格下跌-利润减少-生产放缓-投资下降-收入承压-消费下降”的恶性循环。
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研究所综合室主任、研究员杜月建议,下半年要加快“两重”“两新”专项债等建设资金落实,尽快出台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加大未开工大项目的工作协调和要素保障力度,推动下半年投资保持合理增速。
倍悦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