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国家利益》网站将胡塞武装冠以“继伊朗之后的头号敌人”的称号,乍看之下不过是为了吸引眼球的耸人听闻,细细品味,却揭露了中东复杂棋局中一个被长时间忽视的现实——这支头戴毛巾、脚穿拖鞋的地方武装,正以简陋的土方法,巧妙地逼迫超级大国陷入两难境地,将红海变成全球贸易的“血栓地带”。
要想真正理解胡塞武装为何会被推上“头号敌人”的宝座,必须从战场态势、战略考量以及大国角力这三重维度来深入剖析。
蚂蚁啃大象的现代战争剧本
胡塞武装早已不再是过去那种散乱的游击队。自去年以来,他们以无人机联合反舰导弹的方式,在红海成功击沉两艘万吨级货轮,封锁航线如同家常便饭,致使以色列最重要的港口埃拉特陷入瘫痪。更令美军头疼的是这场“花钱买教训”的博弈——一架造价数千美元的无人机竟能诱使美军发射价值百万美元的防空导弹。这样的“赔本生意”持续了大半年,令五角大楼焦头烂额。
展开剩余81%胡塞的“生存之道”更让高科技武器无计可施:其指挥体系如同打地鼠游戏,刚刚被美军“斩首”的领导层,新一批接替者立刻冒头;地下导弹库挖得极深,防御级别堪比核弹掩体,美军最先进的“钻地弹之王”都无法奏效。当以色列派出数十架战机千里迢迢实施“黑旗行动”,轰炸也门港口和发电设施时,胡塞立即以导弹雨回击以色列本土,硬是表明自己“绝非轻易被击倒”的坚韧态度。这种“你打你的,我还我的”抗争方式,堪称一部典型的非对称战争教材。
伊朗的影子与以色列的痛处
胡塞武装能够持续消耗对手,离不开伊朗暗中的“输血”。今年七月,也门亲政府军缴获的750吨伊朗制造的导弹和武器涵盖反舰导弹、防空系统等多种装备,所有说明书均为波斯语。伊朗玩弄的是一种“战略模糊”手法:表面上装作无动于衷,暗地里却不断递刀送弹,利用胡塞作为低成本代理,既牵制以色列,也扩张中东地区的影响力。
对以色列而言,胡塞抓住的正是经济的软肋——红海航道承载着以色列约九成的对外贸易。每当货船遭受袭击,保险费用飙升,航线不得不绕行非洲大陆,导致运输成本暴涨三倍之多。内塔尼亚胡为此焦急万分,极力游说美国组建联军应对,却遭遇冷水一盆。美国刚与胡塞达成停火协议,约定“你不攻击我船,我不轰炸你”,逼得以色列不得不单枪匹马行动。更讽刺的是,胡塞举起“支持加沙”的大旗,把封锁红海的行动包装成“反以正义战争”,赢得了不少中东民众的支持和同情。
拳头打棉花的美式霸权
美国在红海的困境暴露了其军事霸权的致命弱点。航母本是美军力量的象征,但中东地区部署的舰只除去“福特号”外,多为服役三十年以上的老旧舰艇,故障频发。去年一艘巡洋舰甚至意外击落自家战机,闹出一场令人哭笑不得的乌龙。更让人头疼的是战略上的分裂:一方面想压制胡塞,另一方面又不愿得罪沙特;刚刚轰炸了胡塞的导弹库,随即又得向伊朗示好以推进核谈判,结果两头不得人心。
在国际舞台上局势同样尴尬。联合国安理会七月高票通过谴责胡塞的决议,但中俄等大国选择弃权。中国直言“单靠制裁无济于事”,指出红海危机根源在于加沙冲突的外溢——只要以色列不停火,胡塞便不会收手。这样的决议不过是给深重的伤口贴上了脆弱的创可贴。
政客的博弈与百姓的苦难
胡塞武装力量的壮大,也成为某些政客转移危机的工具。内塔尼亚胡陷入贪腐丑闻泥潭,证据涵盖收贿与媒体操控等多方面。战争成了他延续权力的“续命丹”:冲突越久,司法调查便被“国家安全”牌挡在门外。他甚至押注特朗普重返白宫,拼命煽动局势,意图将美国绑进这场战争,迫使特朗普罕见公开为自己辩护,实则害怕被牵连。
然而,最终付出代价的却是无辜的平民。十年战火在也门已造成十五万人丧生,饥荒和瘟疫蔓延。胡塞控制区的电厂被轰炸摧毁,民众只能点蜡烛度日;全球供应链因货船沉没而震荡,运输费用飙升,普通消费者为此埋单。这场“炮弹一响,黄金万两”的交易,代价永远由百姓承担。
敌人与制造敌人的较量
胡塞武装被贴上“头号敌人”标签,表面看是其顽强军事实力,实则映射出大国战略失衡的阴影。当美国以航母护航回应封锁,用制裁替代对话;当以色列用空袭掩盖内部政治危机——他们恰恰孕育了胡塞赖以生存和壮大的土壤,这是一场仇恨的恶性循环。
这支穿着拖鞋的军队崛起如同一面镜子:它映射出霸权主义再强硬的拳头,也打不垮坚韧的抵抗意志;它映射出高科技武器再耀眼,也难以洞悉人心的复杂。若真视胡塞为“头号敌人”,或许最应该反思的不是如何再度投掷炸弹,而是谁在背后递刀,又是什么力量让这只蚂蚁成为了令大象噩梦般的存在。毕竟,中东多年的血与火早已证明,仇恨滋养出的敌人,永远不会被彻底消灭。
发布于:天津市倍悦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